万钊:银行业“脱虚向实”,正在进行中

问:企业如何快速做大规模?

答:不断借钱。

问:银行如何快速做大规模?

答:互相拆借。

图: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(白)、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(橙)。来源:BLOOMBERG

上图数据来源于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,其中的白线可以简单理解成银行借给其他银行的钱,橙线可以理解成银行从其他银行借的钱。两者之间存在背离,原因是债权科目更大一些,比如债权科目包括对其他银行的股权投资(负债端在实收资本中反映),再比如债权科目包括政策性金融债发行(负债端在债券发行中反映)。细节不再赘述。

可以看到,银行间的拆借规模,自2010年开始快速扩张,在2016年见顶,与中国金融体系从自由化到去杠杆的大周期高度吻合。2017年,银行借给其他银行的钱,以及银行从其他银行借的钱的规模双双出现下滑,显示出银行业的“瘦身”正在进行中。

图: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环比(蓝)、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环比(橙)。来源:BLOOMBERG

但是如果进一步考察一下过去三年的12月,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和负债科目的环比变化,可以看到有意思的一个细节,就是2017年12月,债权环比的环比增长远小于负债,这是反直觉的,因为上文提到,债权的科目范围比负债的范围要大。

这说明至少在12月,银行从其他银行借的钱,基本上没有再借给同业,那么钱去哪儿了呢?要么补充了本行流动性,要么就是投向了企业贷款等实体融资,这就意味着资金在金融体系中的空转得到了有效控制,如果这个现象未来持续出现,那么可以视为银行正在脱虚向实的一个验证。

图:银行实收资本

金融严监管的一个核心影响是表外资产回表,回表必然会带来银行对资本的需求,2017年12月,银行资本环比增长1860.5亿元,呈现出陡然上升的姿态,预计2018年银行持续补充资本将成为主流

2017年12月,M2增速8.2%,又创下历史新低,2017年全年M2增速基本上都徘徊在低位,M2的计算是来源于“存款性公司概览”,我们来考察一下推动M2投放的四个渠道,分别是国外净资产,即外币流入结汇带来人民币投放;对政府债权(净),即政府存款的吞吐带来货币投放;对非金融部门债权,即银行对企业和个人贷款带来货币投放;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,即银行对非银金融机构融资带来货币投放。

图:国外净资产同比(蓝)、对政府债权(净)同比(红)、对非金融部门债权同比(绿)、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同比(紫)

从上图可以很清晰的看到,2017年M2增速屡创新低的主因是两个,之一是财政存款的支出比较弱,之二是金融监管加强,银行通过非银渠道派生信用的能力大大受限,一个数据印证,是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的“股权及其他投资”持续萎缩。

图: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:资金运用:股权及其他投资

基于上文的分析,如果说2017年银行业的主旋律是“监管”和“瘦身”的话,那么站在2018年年初,银行业已经有了一丝“再起航”的意味,只不过此时的银行,已经摆脱了过去的同业嵌套模式和资金内部循环,更加注重支持实体。